当前位置:

网站首页 >新闻资讯 > 一、化肥施用的基本知识

新闻资讯 News information

联系我们 Contact us

广西沃密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
电话:400-863-9299
钟总:188-7870-6498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400-863-9299

地址:南宁市国凯大道17号研发大厦815


一、化肥施用的基本知识

时间:2018-10-24 22:04 | 浏览量:3058
(一)高效施肥原理
1.作物生长需要哪些养料?
  农谚说:“一粒入土,万粒归仓”。那么,作物是吃什么养料长大的呢?人们通过反复研究发现,有17种元素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。其中,碳(C)、氢(H)、氧(O)、氮(N)、磷(P)、钾(K)、钙(Ca)、镁(Mg)、硫(S)等9种元素需要量大,可占植株干重的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,称为大量元素;铁(Fe)、硼(B)、锰(Mn)、铜(Cu)、锌(Zn)、钼(Mo)、氯(Cl)、镍(Ni)等8种元素需要量少,只占植物干重的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,称为微量元素。这些必需营养元素,虽然在植株体内的含量有多有少,但各有其独特作用,彼此不能替代。
    那么,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养分从何而来呢?研究表明,作物需要的氢、氧主要来自水(H20),碳则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(CO2)。氮、磷、钾、钙、镁、硫、铁、硼、锰、锌、铜、铝、氯、镍等元素一般可由土壤供给。然而,作物对氮、磷、钾需要量大,而土壤的供应量往往不能满足需要,通常要增施氮、磷、钾肥。所以,人们把氮、磷、钾称为“肥料三要素”。钙、镁、硫虽然也属于大量元素,但这三种元素在土壤中含量较多,一般也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。当然,在缺少时也需施用。至于微量元素,由于作物对它们的需要量少,一般土壤中的含量已能满足要求。不过,随着作物高产、优质品种的种植和氮、磷、钾肥料用量的增加,作物微量元素缺素症也日益增多,如缺硼引起棉花“蕾而不花,花而不铃”、油菜“花而不实”、萝卜“黑心病”、芹菜“茎裂病”、苹果“缩果病”、柑橘“石头果”、油橄榄“多头病”、菊花“扫帚病”、唐菖蒲“叶焦病”等;缺铁引起玉米新叶失绿发白、梨树枝尖叶片脉间失绿出现“顶枯”、桃树“白叶病”、苹果新梢顶端叶片黄白化,出现“梢枯”,栀子花、杜鹃幼叶失绿黄化等;缺锌引起水稻“倒缩病”、菠菜“黄化病”、苹果“小叶病”、柑橘“绿肋黄化病”等;缺铜引起小麦叶尖干卷及穗不实、花椰菜“开裂病”等;缺锰引起小麦“褐线黄萎病”,美洲山核桃叶片形成“鼠耳”等;缺钼引起花椰菜“鞭尾病”、柑橘下端叶片形成杯状或筒状等。因此,要对症下药,补施相应的微量元素肥料,才能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。现将作物所需养分来源归纳在图1中。
2.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主要生理作用?
作物所含的必需营养元素,在作物体内的含量差异十分悬殊,相差可达数倍、数百倍、乃至几十万倍。但是,尽管数量有多有少,但它们各自都有其特殊作用,彼此间都是同等重要的,不能互相代替。现将作物必需的17种营养元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列于表1中,供施肥时参考。 
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图1作物养分来源示意图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表1  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主要生理作用
营养元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主  要  生  理  作  用
碳、氢、氧(C、H、O)    作物在光能的参与下进行光合作用时,用碳、氢、氧制造碳水化合物 — 糖类。糖进一步形成淀粉、纤维、蛋白质、脂肪等重要化合物。氧和氢在作物体内生物氧化还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
氮(N)      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,而蛋白质又是细胞原生质组成中的基本物质。氮也是叶绿素、酶(生物催化剂)以及核酸、维生素、生物碱等的主要成分  
磷(P)      磷是核酸及核苷酸的组分,是组成原生质和细胞核的主要成分。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是作物体内有机物质转变与能量转变的参与者。作物体内很多磷酯类化合物(磷的一种贮藏形态)和许多酶分子中都含有磷,它对作物的代谢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 
钾(K)      钾能促进光合作用以及多种酶类的活化剂,有利于碳水化合物、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,因而能改善品质
钙(Ca)      钙对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质代谢作用有一定的影响,并能消除一些离子(如铵、氢、铝、钠)对作物的毒害作用。钙主要是呈果胶酸钙的形态存在于细胞壁的中层,能增强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 
镁( Mg)      镁是叶绿素和植酸盐(磷酸的贮藏形态)的成分,能促进磷酸酶和葡萄塘转化酶的活性,有利于单糖的转化,因而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 
硫(S)      硫是组成氨基酸、蛋白质、维生素和酶的成分。硫还参与叶绿素形成和体内的氧化还原作用
铁(Fe)      铁是叶绿素形成不可缺少的条件,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叶绿体蛋白质的形成。作物体内许多呼吸酶都含有铁,能促进作物呼吸,加速生理的氧化  
硼(B)      硼参与分生组织的分化、花器官的发育和种子的形成
锰( Mn)      锰是酶的活化剂,与作物的光合、呼吸及硝酸还原作用有密切的关系
铜(Cu)      铜是作物体内各种氧化酶活化基的核心元素,在催化作物体内氧化还原反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。铜能增进叶绿体的稳定性。含铜酶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 
锌(Zn)      锌是作物体内碳酸酐酶的成分,能促进碳酸分解过程,与作物光合、呼吸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合成、运转等过程有关。作物体内生长素的形成也与锌有关
钼(Mo)      钼是作物体内硝酸还原酶的成分,参与硝态氮的还原过程。钼还能提高根瘤固氮菌的固氮能力
氯(Cl)      氯参与光合作用,调节细胞的渗透压,并能增强作物对某些病害的抗性等
镍(Ni)      镍是脲酶、氢化酶及苹果酸脱氢酶等的组分或活化剂,与作物氮代谢、呼吸作用及硝酸还原有密切关系;镍为DNA和RNA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所必需;镍还能促进种子萌发和延缓衰老   
 
 3.作物根部能吸收肥料吗?怎样提高根部吸肥效果?
    作物根部吸收养分主要依靠其庞大的根系,如一株成熟水稻的根部,就有200~300条根,多的有600~700条,每条根上都有许多支根,支根的尖端又有根毛,用以扩大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面积。作物从幼苗开始,根系就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。要想使作物多吸收养分,就应促使根系生长好,否则土壤中养分再丰富也“吃”不进去。在生产中,人们采取耕翻土壤、中耕松土、增施肥料、合理排灌等措施,就是要让作物形成庞大的根系和健壮的植株,使庄稼“吃饱、喝足、住得舒服”,从而达到多开花、多结实、多增产的目的。
4.叶面施肥有何优点?它能代替土壤施肥吗?
    叶面施肥可使养分从叶中进入体内,参与作物的新陈代谢与有机物的合成。它和土壤施肥比较具有以下五个优点:①吸收快。用尿素喷施苹果、菠萝叶片,1~4小时后可吸收50%;用尿素喷施黄瓜、蚕豆、番茄、香蕉的叶片,l~6小时后也可吸收50%。而土施尿素一般需3~5天才能见效;②肥料利用率高。据研究,叶面喷施硼肥的利用率约为作基肥的8倍左右;③可避免磷、铁、锌等肥料在土壤中的固定;④当作物根系受到环境胁迫(如盐害、水害、干旱等),或作物某一时期有特殊营养要求时,能及时补充养分;⑤可改善农产品品质。
    尽管根外追肥有许多优点,但受到适宜浓度范围较低,花费劳动力较多等因素的限制,当作物需肥量大时,还得靠土壤施肥来供给,才能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要求。所以,根外施肥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施肥措施。
5. 怎样提高叶面施肥的效果?
叶面施肥效果与喷施作物种类、喷施部位、喷施浓度、喷施时间等因素有关。①喷施怍物种类。棉花、烟草、桑树、马铃薯、蚕豆、番茄等双子叶植物的叶面积大,角质层薄,溶液中的养分容易被吸收,常有较好的效果;水稻、大麦、小麦、韭菜等单子叶植物的叶面积小,溶液中的养分较难被吸收,其喷施效果则相对较低;②喷施部位。应喷在新陈代谢旺盛的幼叶及功能叶片上。由于叶片背面气孔比正面多(表2),溶液易被吸收,所以应多喷些;③喷施浓度。不同肥料种类,其喷施浓度各异。尿素为0.5%~1%,硝酸钾为0.5%~1%,磷酸二氢钾为0.2%~0. 5%,硫酸钾为0.5%~2%,微量元素通常在0.1%~0.2%左右;④喷施时间。叶片对养分吸收取决于肥料在叶片上的停留时间。中午温度较高,溶液中水分容易蒸发,不利于对养分吸收;露水未干时,也不宜施用。通常以下午3点后喷施为宜。在溶液中加入0.1%~0.2%洗涤剂,可减少溶液表面张力,增加溶液在叶片上的滞留时间,从而增加养分吸收量。
       表2 几种果树、蔬菜作物叶片上的气孔分布
种    类    平均气孔数目(个/厘米2)
    上 表 皮    下 表 皮
苹果    0    29400
胡桃    0    46000
樱桃    0    24900
桃    0    22500
番茄    1200    13000
 
6.哪些肥料不能用作根外追肥?
    根外追肥具有见效快、用肥省等优点,被农户普遍采用。然而,并不是所有化肥都适用于叶面喷施的。不能作叶面喷施的化肥有:①不溶于水的化肥,如钙镁磷肥、氧化锌、锰矿渣等;②具有挥发性氨的化肥,如氨水、碳酸氢铵以及磷酸二铵等;③含有毒物质的化肥,如石灰氮、含三氯乙醛的磷肥等。此外,对氯敏感的作物不要用含氯化肥作根外追肥,以免引起氯的危害。
7.什么是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应期?它们与施肥有何关系?  
  作物营养临界期是指营养元素缺少或营养元素之间比例不平衡,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显著不良影响的那段时期。作物营养临界期对养分需要量并不大,但要求很迫切。如果缺乏此种营养元素,就会明显抑制作物正常的生长。一般认为,作物磷素营养临界期多在幼苗期,棉花在二、三叶期,玉米在三叶期,小麦在分蘖初期;氮的营养临界期,水稻在三叶期,棉花在现蕾期,小麦、玉米在分蘖期;钾的营养临界期,水稻在分蘖期。
  作物营养最大效应期,是指作物需要养分最多,且施肥能获得最大效应的时期。如水稻氮肥最大效应期在幼穗分化期,玉米在喇叭口至抽雄初期,大、小麦在拔节至抽穗期,大豆、油菜在开花期,棉花在花铃期。所以必须施足基肥,并在此时期到来之前,追施相应的肥料,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。
    总之,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应期均是施肥的关键时期,必须保证养分供应,才能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。
8.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与施肥有什么关系?
    土壤的保肥性是指土壤对养分的吸附和保蓄能力。土壤的供肥性是指土壤释放和供给作物养分的能力。一种好的土壤应该是保肥与供肥协调,能随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。土壤质地较黏重、有机质较多的土壤,保肥性能好,施入的肥料不易流失,但供肥慢,施肥后见效也慢;砂性土壤、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,施入的硫酸铵、尿素、氯化钾等速效性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,虽然供肥性好,但无后劲,结果“发小苗、不发老苗”,作物产量也较低。因此,保肥、供肥能力不同的土壤,施肥上应有区别。保肥力差的砂性土壤和有机肥含量少的土壤,除基肥中多施有机肥料外,施用化肥要“少量多次”,以免一次用量过多引起“烧苗”和养分流失,并防止后期脱肥引起的早衰;对保肥性能较好的黏性土壤,或有机质多的土壤,因保肥性好,化肥一次用量多一些,也不致造成“烧苗”或养分流失,但这种土壤“发老苗,不发小苗”,在作物生长前期,应施种肥或早期追肥,以促进早发,生长中、后期应控制氮肥用量,以免引起作物贪青或疯长,造成减产。
9.土壤酸碱度是怎样划分的?它与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有何关系?
   土壤酸碱度用pH表示。通常按土壤酸碱度的强弱,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(表3)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表3 土壤pH和酸碱度反应的分级
PH    土壤酸碱度
<5. 0    强酸性
5. 0~6. 5    酸性
6. 5~7. 5    中性
7. 5~8. 5    碱性
>8. 5    强碱性
 我国北方多为石灰性土壤,一般pH在7~8.5,南方土壤大多数pH在5.5~7.0。pH在6~8的范围,许多作物都能很好生长,现将作物要求的适宜的酸碱度归纳在表4中。当把喜酸的柑橘、马铃薯种在盐土或石灰性土壤上,常会出现缺铁黄化症;把对酸反应敏感的大麦种在酸性红壤上,常会发生酸害。因此,种植作物时应考虑土壤酸碱度。
    土壤的酸碱度还直接影响土壤中养分溶解、沉淀及微生物的活动,从而影响到土壤养分的有效化。土壤中氮素以pH6~8有效性较高。土壤中的磷在pH5.5~6.5有效性较高,当土壤pH大于7.0或低于5.5时,磷就会和土壤中钙、铁或铝离子结合,形成磷酸钙或磷酸铁、铝沉淀,使磷的有效性降低。钾含量在pH6以上时增高。钙、铜、锌、铁等在碱性条件下有效性下降。土壤中锰、锌、铜在pH小于6时有效性高;反之则低。土壤pH小于7时,钼的有效性低;反之则高。硼在pH4. 7~6.7时,有效性最高。可见,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受到土壤酸碱度的左右。因此,改造过酸、过碱的土壤,可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施肥的效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表4  常见作物要求的适宜土壤酸碱度
名称(农作物)    PH    名称(果树类)    PH    名称(蔬菜类)    PH
水稻    6.0~7.5    苹果    5.4~6.8    马铃薯    5.0~6.0
小麦    6.0~7.5    梨    5.6~7.2    西瓜    5.0~6.8
大麦    6.5~7.8    桃    5.2~6.8    生姜    5.0~7.0
玉米    6.0~7.5    葡萄    5.8~7.5    大蒜    5.5~6.5
谷子    6.0~7.0    板栗    5.6~6.5    韭菜    5.5~6.5
荞麦    5.0~7.5    枣    5.2~8.0    百合    5.5~6.5
甘薯    5.0~6.0    柑橘    5.5~6.5    花椰菜    5.5~6.8
棉花    6.0~8.0    橙    6.0~7.0    番茄    5.5~6.8
亚麻    6.0~7.0    柿    5.0~6.8    茄子    5.5~6.8
油菜    6.0~7.5    无花果    7.2~7.5    黄瓜    5.5~6.8
花生    5.5~7.0    樱桃    6.5~7.5    南瓜    5.5~6.8
芝麻    6.0~7.0    山楂    6.0~7.5    甘蓝    5.5~6.8
大豆    6.5~7.0    杨梅    4.0~5.0    甜椒    5.5~6.8
蚕豆    6.0~8.0    杏    6.8~7.9    胡萝卜    5.5~6.8
向日葵    6.0~7.5    菠萝    4.5~5.5    芋艿    5.5~7.0
甜菜    7.0~8.0    香蕉    6.0~6.5    草莓    5.8~6.5
甘蔗    6.0~7.5    油梨    6.0~7.0    莴苣    6.0左右
烟草    5.5~7.0    芒果    5.5~7.5    洋葱    6.0~6.8
茶    5.0~5.5    椰子    7.0左右    豌豆    6.0~6.8
桑    6.0~7.5    荔枝    6.0~7.5    菠菜    6.0~6.8
          核桃    6.5~7.5    大白菜    6.0~6.8
          龙眼    5.4~6.5    甜瓜    6.0~6.8
          香榧    5.0~6.5    毛豆    6.0~6.8
          橄榄    4.5~5.0    芹菜    6.0~7.5
          猕猴桃    4.9~6.7    豇豆    6.2~7.0
          枇杷    6.6~7.0    菜豆    6.2~7.0
          银杏    6.5~7.5    芦笋    6.5~7.0
          腰果    6.0~7.5    黄花菜    6.5~7.5
 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大葱    7.0左右
10. 盐碱土施肥应注意哪些问题?
  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的总称。盐土是含氯化物或硫酸盐较高的盐渍化土壤,其土壤pH不一定高;碱土是含碳酸盐或重碳酸盐的土壤,pH较高,呈碱性。盐碱土的共同特点是有机质含量低,理化性状差,对作物生长的有害离子多,作物苗期不发,甚至死苗。
    盐碱土施肥应掌握:①以有机肥为主,化肥用量不宜过多,且需少量多次施用,以避免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;②盐碱地含钾高,含磷低,应增施磷肥,适量施用氮肥,可少施或不施钾肥;③施用化肥时应注意灌溉,这样可降低土壤溶液浓度;④由于盐碱土不易发苗,施用种肥要和种子保持一定距离(约5~8厘米),以免影响发芽。
11. 天气条件与施肥有什么关系?怎样根据天气状况对施肥进行预报?
    作物生长情况及施肥效果与天气条件有密切关系。光照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,而光合作物的产物——糖,是供给根系呼吸作用的能源,能源不足会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。所以,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,氮、磷、钾、钙、镁、锌、锰等元素的吸收量明显减少。温度既影响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,又影响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,如山区水稻常用温度低的水灌溉,容易发生稻瘟病,就是因为低温影响了水稻对硅和钾的吸收所致。水分一方面可加快肥料溶解,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;另一方面,如水分过多,不仅土壤通气性差,不利作物对养分的吸收,而且还会造成养分的流失,所以在雨天不宜施肥,在晴天施肥也要根据土壤干湿情况决定施肥浓度,如土湿,肥料可用得浓一些;土干,则肥料应稀释后施用。
    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,总结出根据天气状况对作物可能引起的缺素症进行施肥预报。如早春低温年份,水稻容易发生缺磷、缺锌,应注意磷肥或锌肥的使用;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,应增施钾肥,可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;在干旱年份,油菜容易出现缺硼,蔬菜(大白菜、萝卜等)容易产生缺钙,应注意硼肥和钙肥的使用;在多雨季节,容易引起土壤中有效铁的淋失,果树常会出现缺铁症。
12. 什么叫肥料利用率?不同种类肥料的一般利用率是多少?
    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,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某一养分占肥料中该养分总量的百分数。在目前的栽培管理水平下,作物对化肥利用率的变动范围是:氮肥为30%~60%,磷肥为10%~25%,钾肥为40%~70%。有机肥的氮素利用率较低,一般腐熟程度较好的厩肥或绿肥约为30%左右,堆肥为20%,泥土肥则不到10%,而有机肥中磷、钾养分的利用率较氮素利用率要高些。可见,肥料利用率是不高的。因此,讲究科学的施肥方法,看天、看地、看作物进行合理施用,是提高肥料效果,降低农业成本的关键措施之一。
13. 怎样提高以肥防病的效果?
    合理施肥不仅能促进作物生长,还能减少病害的发生。如小麦在拔节和抽穗期,分别喷施1%和3%的过磷酸钙溶液,可提高对条锈病的抗性,使病害减轻;增施钾肥可以提高水稻对稻瘟病、稻纹枯病、棉花枯萎病、马铃薯晚疫病、番茄斑枯病等的抗性;铜肥能提高番茄对叶霉病、甜菜对褐斑病的抗性等。
    肥料之所以能够防病,增强作物抗病性,其原因有五个方面。①直接杀伤病原菌。如石灰氮及其转化的中间物质对病菌有特殊毒性;锌有直接毒害病原体的能力,对病毒有固定作用,阻碍病原体向上移动;铜、锰对病原菌也有毒性;②增强寄主作物抗病菌侵染能力,如施用硅肥后,能使表皮细胞硅质化;施用钾肥能促进纤维素和木质素形成,使病菌较难侵入体内;适量的钙、硼、锌能使表皮细胞膜稳定性提高,可减少向外溢泌营养物质,从而能减轻病菌侵染;③促进植物体内酚类化合物的形成。一般认为,凡体内含酚量高的作物或品种,抗病能力强,因为酚有杀菌作用。适施钾肥,可增加谷子叶片内的含酚量,减少蠕形菌危害,但偏施氮肥则含酚量降低,容易感病;④促进蛋白质形成。一般认为,谷氨酸、天门冬氨酸及其酰胺等,是病原菌的良好氮源,有利于病菌繁殖。增施钾肥能促进可溶性氮形成蛋白质,因而作物抗病性提高。许多微量元素如硼、锌、钼、锰等均能促进蛋白质合成,减少体内氨基酸含量,这是适量施用微量元素提高作物抗病性的重要原因;⑤促进淀粉形成。作物抗病性与体内淀粉含量有密切关系,因为淀粉含量高,可溶性氮含量低,碳氮比大,不利于病菌繁殖,因而不易发病。据研究,水稻体内淀粉含量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含量最低,而此时正是稻瘟病容易发生的时期。磷、钾肥能促进光合作用和淀粉形成,因而能增强抗病性。微量元素铁、锰、锌、铜等,对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是必不可少的。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离不开微量元素,微量元素缺乏时,作物抗病性就减弱。要想提高以肥防病的效果.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:①重视营养元素之间的平衡。氮、磷、钾肥配合,大量元素、中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使用,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;②增施有机肥料。有机肥料含有大量微生物,对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有拮抗作用;③改变土壤的pH。许多土传病原菌是真菌,对氨比较敏感。所以施用氨水对小麦全蚀病菌、棉花黄萎病菌、棉花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杀菌防病效果。
14. 怎样提高以肥防虫的效果?
    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,有些肥料不仅能促进作物生长,还能起到防虫的作用,如硅肥对稻螟、稻飞虱、豆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;棉花喷施过磷酸钙后,可防治棉铃虫;施锰能减轻大麦的蚜虫、葡萄蚜和甘蔗根部钻心虫的危害;施硼能减轻螨虫危害;碳酸氢铵也有治虫效果。
    肥料能够防治虫害的原因,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:①有些害虫对某些肥料的化学成分有忌避性,如棉铃虫对过磷酸钙中的磷元素就有这种忌避性;②施肥后增强了作物的抗虫能力,如农作物施硅肥后,能使表皮细胞硅质化,虫较难侵入;铜、硼通过参与木质素形成,而增强作物抗虫性等;③有些肥料具有强烈的刺激、腐蚀、熏蒸作用,有杀虫能力。如碳酸氢铵,它极易杀伤一些体形小,耐性弱的害虫。
    以肥防虫也应讲究方法。如用过磷酸钙防治棉钤虫,要根据棉铃虫生长和发生的特点,掌握棉铃虫对磷元素的忌避性是在产卵的时候,所以肥料应在棉铃虫第二、三、四代发生期施用。一般用1%过磷酸钙浸出液进行根外追肥,把棉铃虫驱赶到一处集中产卵,然后再聚而歼灭,这样既可防治棉铃虫,又可促进棉花早熟高产。